/p>
后来五娘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甚至准备直接把五娘控制起来,接手她的生意。
韩五娘搭上吴王殿下,这帮人才安分下来,不敢招惹皇子,只能向五娘暂时求和。
但没多久,就开始逼着五娘从韩家过继孩子。
没想到啊,五娘老蚌生珠,还是吴王的亲骨肉。
韩五娘心里老爽了,把自己的产业给自己的孩子,还有比这更理所当然的舒坦吗?
大约端午节前,韩五娘回到都城,先让人把货送到仓库,入了账再往外批零售。
又让几个掌柜的把账本送来,她要看看这段时间的收益,只要不赔本,就给掌柜的和伙计们重赏。
赔钱的,要查一下原因,只要不是人为的,或者失误不大,就暂时搁置,以观后效。
此时的人都比较讲规矩,一般不敢做大乱。
韩五娘管理生意又极有手段,大半年不在,问题也不是很大。
就是这样,也是过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整顿,才安生下来。
这中间,闻风最先来的,是杨星云。
两人情敌变闺蜜多年,处出些情意,彼此之间,比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还亲近些。
杨星云带了些桃子和甜瓜就来了,韩五娘也含笑相迎。
两个人絮絮叨叨的聊天,韩五娘说了在广州的见闻,把给杨星云的礼物拿上来。
是一对漂亮的砗磲大贝,一个海黄木雕的送子观音。
还有不少干海鲜,鱼翅、瑶柱、淡菜、对虾干、鲍鱼干之类。
杨星云谢了闺蜜,今日没事,准备在韩府里用个饭。
午休之后,两人坐到凉亭里喝冷饮,说些有的没的闲话。
韩五娘一去大半年,都城里生一些趣事。
杨星云就准备说给闺蜜听听,也热闹热闹。
比如,过年前,吴王府的广平郡主收到第一次的郡主待遇,手里有了余钱,准备过年就搬到她的郡主府。
年初,她得了封号,就跟父王提出要独自立府。
吴王觉得长女订亲,很快就要出嫁,婚后跟家长住在一起不自在,最好独立开府,也就答应了。
随后跟父皇禀报一下,皇帝也同意,让人给她整个郡主府。
兴化坊是皇亲国戚、高官显贵聚集的黄金地带,一时半时没有合适的地方。
而崇仁坊有一处现成的宅子,是前东阳公主宅,虽然简陋些,地方足够大。
广平郡主欣然同意,将作监的人修缮一番,做了广平郡主府。
广平郡主搬走后,吴王府里更加清静。
后院的吴王妃又怀上孩子,她今年三十五岁,也算大龄产妇,对这一胎非常重视,以养胎为要,家务事扔给江侧妃代管。
江侧妃其实也不愿意管事,她跟前王妃一样,都是德妃指婚过来的,长得五大三粗,并不被吴王喜欢。
她年龄比杨侧妃大三岁,家境也一般,知道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谁也不愿意得罪。
让她管家,她就从宽从松,只要不是天大的事,她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还有,梁王的侧妃曾秀云生了一个男孩,大老远来信让皇帝赐名。
过年的时候,宫里的淑妃跟皇帝闹腾几回,说是想念孙子了,让皇帝把儿子从龙州召回都城。
史贤妃知道这女人的意思,直接跟这种糊涂蛋说话,实在是浪费时间。
要想让她收敛,就得釜底抽薪。
贤妃知道郑家就是淑妃的底气,因此撺掇着皇帝收拾郑家人,淑妃一闹,皇帝就找郑家的麻烦。
先是郑淑妃的父亲被迫告老休养,然后郑家几个兄长也被压制,外调的外调,贬官的贬官。
那些侄子外甥们,只要不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就找个借口,远远地调到地方当个小官小吏。
甚至连旁支的郑家人,也纷纷跟着受牵连。
到最后,郑家人也琢磨出味来了,忍无可忍的郑家人警告郑淑妃了,再要闹事,家里就没她这个女儿了。
还有,十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