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靖难攻略

关灯
护眼
第93章 朝夕祸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他一头,当上那燕王吗?

    “高煦的变化,着实是太大了些……”

    朱高炽抬头看向天穹尽头,望着那缓缓升起的太阳,心情五味杂陈。

    “贺——”

    “圣躬万福……”

    “复位——”

    “圣躬万福……”

    卯时五刻,当唱礼声在奉天广场之上响起,净鞭声也一声又一声的炸响。

    六百余名文武官员站在奉天殿前的广场上,文左武右等待下一流程。

    奉天殿内,朱元璋一身常服坐在殿内金台(龙椅)上,左边站着随身太监及同样常服的朱允炆。

    不多时,礼乐声起,殿门左右兵卒再度鸣鞭,群臣也再次拜叩皇帝。

    待群臣起身,便进入奏事环节。

    按照礼制,大臣奏事时需预先咳嗽一声,从班末行至御前跪奏。

    奏事者不得使用口语,而是大声的朗读奏章。

    如果官员要承旨或要回答,那末尾的回应声需拉长,以此让百官知道奏事完毕。

    可以说,早朝对于皇帝和文臣的素质要求很高,皇帝要有极其强的政治能力,才能保证在朝会中熟练处理政事,文臣也要思绪有条理,以免出错。

    “臣吏部侍郎胡……”

    奉天广场上,一名名大臣先后唱礼,随后来到御前跪奏。

    他们所说的事情,其实都是些县镇盗匪或常例、或升迁的小事,但朱元璋却坐在位置上听得认真。

    自他废除丞相制后,他便最担心遭人蒙蔽,所以制定大规模早朝、午朝正是要体察民情,免受蒙蔽。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制定了只在正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举行的大朝,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的朔望朝。

    除了这些,朱元璋还会时不时举行晚朝,以此来看官员们执行政务如何,有没有依时在白天将政务都处理完毕。

    他如此频繁的举行朝会,为的就是不想让自己与百姓脱节,而这一件件小事,正是他体察臣子是否隐瞒民生的手段。

    站在一旁的朱允炆瞧着这一幕幕,心里并不高兴,而是有一种无奈的心理。

    在他看来,每日的早朝、午朝,以及偶尔出现的晚朝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频繁朝会太折磨臣子了。

    不仅是臣子,便是他这位储君,也觉得颇为折磨。

    朱允炆一心二用的听着百官奏事,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根本提不起兴趣。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