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靖难攻略

关灯
护眼
第552章 辛亥变法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两名班值太监为杨士奇抬来了椅子。

    杨士奇谢恩之后入座,朱高煦目光盯了他许久。

    只是对此,他全程眼观鼻、鼻观心,全程没有任何举动。

    瞧他老实,朱高煦这才开口道:“江南的事情,我准备就此告一段落了。”

    “今后是海洋的时代,尔等之前想在湖广改稻为桑,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朝廷已经决定将西南作为面向西洋的纺织工厂,而浙江和南直隶则是面向日本、朝鲜和东洲、北洲的纺织工厂。”

    “北方那边,朕也已经有了想法,并即将实施。”

    “现在湖广、两广、交趾、福建、江西等地还没有决定,你以为如何?”

    朱高煦询问杨士奇,这让杨士奇感到了诧异。

    对于江南,皇帝向来是提防的,哪怕江西与江东、浙西不对付,但皇帝的提防却并未减少。

    杨士奇本以为皇帝解决了江东和浙西的大商帮后,转头就会对江西和福建下手。

    现在看来,皇帝确实要下手,但并非是下狠手。

    联想到西南和北方都得到了扶持,杨士奇心里大概便有了一个猜想。

    “臣以为,两广及交趾、福建均可作为朝廷对南洋贸易的桥头堡。”

    “福建与江西的茶叶、瓷器,两广及交趾的红糖,湖广的酒等商品都能在南洋获利。”

    杨士奇还是传统的儒家观念,走的路子也是沿着曾经的老路子在走。

    听着他的这些话,朱高煦只能摇摇头。

    他算是知道,三杨为什么能在把握朝廷权力的同时,并未对朝廷带来太多利益了。

    不是他们心眼坏而不做,是他们压根不关心外面的世界,思维也并未转变过来。

    论起权谋,他们三人或许值得称道,但论起治国,他们三个人要是有实力,那朱瞻基和朱祁镇也不用靠郭资、夏原吉和黄福来撑场面了。

    至于为了垄断海上贸易而丢掉交趾,这种说法也太看得起他们了。

    杨士奇要是真的有什么治国得当的见解,也不至于在洪武年间连个科举都考不上,毕竟朱元璋所出题目都是偏向治国的。

    有治国才能的人,即便拿不到状元,也不至于考不上。

    他们能被重用那么多年,正好代表了大明朝正在走下坡路。

    不然但凡出几个类似夏原吉、郭资、郁新、黄福之类的臣子,也不至于把宣德、正统年间搞得起义频频。

    三杨的出现表明了明代臣子在这一阶段脱实向虚,官场不再讲究能力,而是讲究人情与排场。

    三人的表现和所得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