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得请你当老师呢,给游客上课,还有工资拿!”翠仙一听,脸“唰”地一下红了,她赶紧往后退了退,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乐开了花。她心想,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钱,这可比在镇上摆摊强多了。
村支书见大家的态度有所松动,趁热打铁地接着说:“这事不是强逼的,愿意参与的,会后跟周经理登记。咱们平安村穷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大伙可得抓住了!”
散会之后,翠娥、翠红、翠仙三人相约凑到一起,蹲在路边商量起来。“我觉得这事儿靠谱,”翠娥率先开口,眼神中透露出坚定,“我家果园就在山脚下,到时候游客来了,能摘苹果、吃农家菜,肯定能赚钱。”翠红用力地点点头,附和道:“我家有三间空房,改改就能当民宿,孙建军也说,能帮着打理,以后不用光靠他当护工赚钱了。”
翠仙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编的小竹篮,小声说道:“周明说让我当竹编老师,还给工资,我……我想试试。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万一教不好游客咋办?”翠娥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你编的竹篮那么好看,肯定能教好!再说还有我们呢,要是游客多,我们帮你搭把手。”
正说着,孙建军和刘老实走了过来。孙建军手里拿着张民宿改造的宣传单,递给翠红,说道:“你看,上面写着改民宿能申请补贴,咱们先去登记,回头找工匠来看看咋改。”刘老实也看向翠娥,说道:“果园那边,我想在边上搭个小亭子,再修条小路通到山上,游客摘完果子还能去爬山,能多留他们一会儿。”
几个人正说得热闹,王婶脸上堆着笑,凑了过来:“翠红啊,你家改民宿缺不缺人手啊?我在家也没啥事,能帮着打扫卫生、做饭,给点工钱就行。”翠红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王婶要是愿意,当然行,到时候咱们一起干。”王婶乐呵呵地走了,翠娥小声跟翠红说:“她这是看能赚钱,才主动来帮忙的。”翠红笑了笑,说道:“不管咋说,都是一个村的,一起赚钱总比互相拆台好。”
接下来的几天,平安村就像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热闹得跟过年似的。愿意改民宿的村民,纷纷跟着周明的团队量房子、定方案。会手艺的村民,像会做剪纸的张大娘、扎灯笼的李大爷,都积极地来登记,希望能在民俗体验园教游客手艺。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也都坐在门口,和年轻人一起商量着怎么把村里打扮得更漂亮,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翠红家的民宿改造最先动工,孙建军请来了镇上经验丰富的工匠,自己也撸起袖子,跟着忙活起来。他每天都忙得汗流浃背,刷墙、铺地板、修窗户,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却笑得合不拢嘴。小远也像个小大人似的,跟着凑热闹,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刷子,认真地帮着刷门框,尽管刷得歪歪扭扭,但大家都没有阻拦他,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是看着民宿一点点建起来的,以后也是这个家的小主人。
翠娥和刘老实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果园的改造中。他们在果园边上精心地搭了个木亭子,刘老实仔细地给亭子刷上红漆,那红漆在阳光下闪耀着喜庆的光芒。翠娥还在亭子周围种了些菊花,黄的、白的菊花竞相绽放,给果园增添了几分雅致。刘老实又特意在果园里修了条石子路,路边插着小牌子,写着“苹果园”“采摘区”,这些牌子上的字虽然歪歪扭扭,却是刘老实让翠仙帮忙写的,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股认真劲儿。
翠仙则忙着准备竹编的材料。她独自一人去后山砍了些竹子,将竹子劈成细条,然后把它们泡在水里软化。她还精心编了几个新样式的竹篮,有带花纹的,有做成小动物形状的,一个个栩栩如生,摆在院子里,引得路过的村民都忍不住驻足围观,纷纷夸赞。周明来看过一次,更是赞不绝口:“翠仙,你这手艺真好,这些竹篮要是放在民宿里当装饰,再卖给游客,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翠仙听了,心里更有底气了,对未来的竹编教学工作也充满了信心。
这天晚上,月色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