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根据战事需要,从各个省和地方部族当中临时征召而来。
在往前推数十上百年,萨法维王朝的大部分军队除了帝国禁卫军和少量精锐卫戍部队是常备军外,大部分的部队也都是临时征召百姓和部族青壮入伍,许以抢劫战利品,待战事结束后,便解散回归各省村镇和部落领地。
毕竟,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必须要支付诱人的军饷才能保证军队保持应有的战力,还要提供食物、被服、军械、弹药,以及各种备件来替换损坏或者丢失的装备,也要配备在波斯高原山地上长距离运送人员和装备的驮马牲畜。要是骑兵的话,还需要提供优质强壮的战马,足以在战斗中支撑士兵和武器。
种种花费下来,养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那绝对要费老鼻子钱了。
更不要说,在火器化逐步普及的时代,组建和装备一支全火器化军队,那耗费更是大到没边了!
呼罗珊地区虽然人口众多,物产丰裕,但要是养一支数万规模的常备大军,还是相当吃力的。
纳迪尔怎么做到的?
齐国人该不会为了引起帝国的高度重视,加大购买他们的军械物资,故意夸大纳迪尔的实力吧?
俄罗斯人的数万大军都被我们击败了,高加索地区诸多小国和部族势力也都匍匐于帝国威势之下,隔壁的奥斯曼帝国也在帝国大军的威慑下--当然,也有齐国人的外交斡旋,陆续撤出了西部边境地区,曾经桀骜不驯的阿拉伯人主动向伊斯法罕表示自己的忠诚,诸多割据一方的总督和军阀纷纷向帝国沙阿献出他们的降表,承认中央的威权。
在短短数年时间,帝国在驱逐阿富汗叛军后,迅速平定了帝国南边和西边广大省份和部落武装发动的割据叛乱,将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重新扶立起来,避免了亡国灭族的命运。
更为难得的是,在东征西讨地方叛乱和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帝国军队得到了锤炼,不论是领兵的将军,还是作战的士兵,都逐渐重拾了昔日帝国的荣耀和信心。
更别提,在帝国的身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齐国,引领着帝国军队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建立起无比的自信。
纳迪尔,不过一个盘踞在呼罗珊和阿富汗地区的军阀割据势力,就算实力很强,但肯定也强得有限。
难道,他还能比俄罗斯人还厉害?
对于平定帝国内部割据势力,齐国人一般是很少参与的,最多派出一些参谋军官和技术军官,辅助帝国军队作战。
经过齐国军事教官的一番整训,再加上装备了大量来自齐国的武器装备,帝国禁卫军和帝国新军的战斗里比那些割据自立的地方武装强出不止一头。
一场战斗下来,往往在猛烈的火炮轰击过后,对面的军阀武装就已经阵势大乱,再由线列火枪数轮射击,敌人便溃不成军,任由己方的骑兵追亡逐北,肆意砍杀。
是的,虽然趁着帝国内乱之际,各省总督和地方部落纷纷划地自守,割据自立,但他们拉起的武装部队仍旧是原始而又落后的旧式军队,装备的武器也多以长矛和弓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