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生七零:赖嫁相亲男小叔

关灯
护眼
第一百七十五章 再进一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老周深以为然:“没错!

那洋评审虽然最后服软了,但她一开始质疑的就是标准和安全性。

咱们这法子是好,可怎么证明它稳定、安全、可复制?怎么让别人不能用咱们的点子?”

沈静秋也点头:“姐,周叔说得对。

咱们的工艺,从草木灰的筛选、净化,到配浆的粘合剂比例、喷涂的均匀度控制、阴干的环境要求,每一步都是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

不系统化、不标准化、不保护起来,以后别人想仿制太容易了,或者稍微改动一下就说不是你的,我们怎么办?”

霍宁川沉吟道:“专利申请是条路。

把核心工艺、配比、流程申请技术专利,确立我们的独创性和知识产权保护。

但难点在于,草木灰本身是自然物,传统也早有应用。

我们需要证明的是我们这套‘现代精炼+控制工艺’组合起来的独特性和创新点。”

会议室的氛围凝重起来。

从田间地头、家庭作坊走向国际市场的法规丛林,这一步必须迈得扎实。

“那就做!”

沈静文目光坚定,“把咱们的‘魔法’拆解开来,用科学和规范的语言说清楚!”

一场围绕“草木灰天然防潮涂层工艺”

的系统化、标准化攻坚战打响了。

第一步:科学检测与数据背书。

老周带着敦敦,他的严谨记录和数学能力派上了大用场。

一老一小在省城和京城的权威检测机构来回奔波。

对净化后的草木灰成分做详细分析,证明其无毒、惰性;对涂层进行加老化、极端温湿度、酸碱浸泡等多项破坏性测试,用详实的数据证明其稳定性、防潮性和安全性完全符合乃至过相关国际标准。

敦敦的小本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实验参数和图表。

第二步:工艺参数标准化。

沈静秋和工坊的技术骨干们一头扎进车间。

用精确的电子秤替代“大约一小碗”

,用温度湿度计记录最佳喷涂和阴干环境,用粘度计控制浆液的稀稠度。

将王大娘、李嫂她们凭手感积累的经验,转化成可量化、可复制的工艺参数文件。

麟儿负责将中文的操作规程翻译成英文,确保国际客户或合作伙伴能清晰理解。

第三步:创新点提炼与专利申请。

霍宁川找来了相熟的知识产权律师。

团队的核心在于:将传统草木灰防潮应用,通过精细筛分、天然粘合剂精确配比、均匀喷涂控制,以及特定阴干工艺等一系列现代精炼和控制手段,转化为某种适用于现代工业品包装、具有稳定优异性能且环保的标准化涂层工艺。

这不再是简单的“抹点灰”

,而是一套经过科学验证、流程可控的创新技术方案。

律师团队据此撰写详尽的专利申请书。

这个过程繁琐、枯燥,甚至有时让人抓狂。

习惯了“差不多就行”

的工坊妇女们,开始需要严格按照配方称重、按流程操作、填写生产记录表。

有人抱怨麻烦,但王大娘和张婶带头严格执行:“听静文和老周的!

人家洋人都要看这个‘本本’,咱们不能掉链子!

这可是保护咱们自己的‘宝贝’!”

朵朵虽然不懂大人们在忙什么,但她看到妈妈和舅舅阿姨们很认真地在纸上写写画画,在机器前量来量去,她也拿起画笔,画了一幅《工坊里的科学家》。

画里老周拿着放大镜看草木灰,沈静秋在操作一台“大机器”

,敦敦在画满曲线和数字的“大板板”

前,麟儿在打字,而她自己则在旁边指挥一群小蘑菇做实验。

这幅充满童趣的画被沈静文珍重地贴在了新成立的“技术研部”

墙上。

一个月后,凝聚着整个团队心血的厚厚一叠文件准备齐全:

详实权威的检测报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