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沉吟,这个名字很熟悉,正好本学期刚开始不久有老师曾经提过,现任兵部左司马的小儿子在这个年级就读,这个学生名字跟他很像父子,难怪在提到夏军殿后之战时情绪如此高涨,只是不知为何他对翡国北线战事也如此了解……
“夏思严,夏小严。”老师默默念了一遍,在名册上将夏小严勾了出来。
————————————————————————————————
彻底击溃叛军后,尼军开始清理战场,成片成片的叛军士兵和被裹挟的百姓投降,被尼军全部交给七丘城内的翡王翡利安置。2天后,逃亡的乌斯被自己的手下背叛,五花大绑地扔在我的马前。
我下令将乌斯当场处斩,并枭首挂于旗杆上示众。翡利恨透了乌斯这个叛贼,因此对我军的行为没有横加指责,也未要回尸首。
“陛下好像很恨乌斯啊!”古新在一边道。在这个时空,我一向对人十分仁慈,无论是兰国还是哥方军,此前从未有过处死投降之人的行为,更遑论枭首示众了。
“是的,你不知道,乌斯这种人是世间最令人痛恨和不齿的一类人。”我的脑海里不禁飘过石敬瑭、郭药师、刘整、吴三桂、郑芝龙、汪精卫等人的名字:“这些人或为了野心私欲,或为了乞活保命,背叛了国家的同时,将国家的敌人引入国土烧杀掳掠,对自己的国民犯下累累罪行。并不是所有的反叛者都该死,有许多人叛乱是被逼得活不下去,但叛乱者引狼入室,危害百姓,荼毒江山,便是十恶不赦之罪。”
“传令,将乌斯的反叛情形刻成石碑,让全天下人都看一看,什么样的罪行值得此罚,而叛国引敌之人皆会是怎样的下场!”
注:北线哥方对曼方的战法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斜线战术,亚历山大曾被翻译为“安禄山”,算是元甲的一个恶趣味,并非该战法出自安史之乱——作者按。当然,元甲还是要注意国王的形象,没有在《九天兵要》中胡乱翻译成“压力山大”或者“鸭梨”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