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畏惧,害怕。
也终于意识到,握着盐利在手的刘徽,利用盐利可以把事情做到何种的地步。
刘彻这个当皇帝又是当父亲的,何尝不是也大开眼界,没想到盐利还可以如此运作,远在千里之外,照样能让人因利而动。
有了诸侯意图谋反,刚要动手都让人一网打尽的结果,剩下的诸侯都十分老实,再也生不出一星半点的反抗之意。
该押解入京听审的,全都老实进京。
主父偃也终于将功补过,逃过一劫。
如此,刘彻提出要设监察机构-都察院。
作为御史大夫,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公孙弘乍一听,马上想到一个可能,刘彻是在分权,不仅是要分丞相的权,也要分御史大夫的权。
刘徽一系列督察机构,甚至是设立登闻鼓的操作,让不少人看在眼里,惊奇之余,考虑的是,主意对百姓是好的,但对上一众百官并不友好。
老调长弹的反对意见,无非是从来没有此例。
再说了,监察百官自有御史。
“御史闻风而奏,以后照样如此。
不过是多了一个都察院,不仅负责鉴察京中百官,还有天下官员。
只不过,都察院不归于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上。”
刘徽软软的声音响起,提醒反对的人,别说什么之前没有,现在不好的有的。
制度不完善就要变,改弦更张,为的是让国家展强大,别打所谓没有的名头,放任之。
听到刘徽说话,当下有人道:“公主,臣等是在和陛下商议国事。”
刘徽岂能听不出言外之意,不就是让她少管。
可惜,刘徽走到刘彻之侧,刘彻同方物使了一个眼色,方物当下拿来蒲团放到刘徽面前。
刘徽朝刘彻作一揖,跽坐下,“提议建都察院的人是我,要设登闻鼓的人也是我。”
齐刷刷的目光落在刘徽身上,未必没有人有所猜测,可是听刘徽坦然承认,瞳孔不由放大。
刘徽压根不管他们的反应,只道:“身为大汉子民,有利于国之策,你们能够上书,本宫身为公主更应该上书。
都察院,登闻鼓,反对的请列出可靠的理由。
莫要张口闭口是自来没有。
所谓自来,你们知道的究竟有多少?
“若一应按旧祖宗留下的规矩,不必变通,你们身上所穿的衣裳,所用之物,自不该用。
毕竟从前的人衣不裹体?可是衣衫不整都是不妥,何况衣不裹体?穿衣是为遮丑,更是为了保暖。
你我生在此时,理当朝前看,往前迈步,而不是一味回顾从前。”
拿穿衣一事论道,实在是让人不知如何反驳。
“我看诸位也拿不出什么更多的理由反对成立都察院,设立登闻鼓,父皇,还有论的必要吗?”
刘徽怼得刘彻听得心情上佳,正因如此,更适时提醒,没有太多争论下去的必要。
赶紧把这件事定下吧。
定下了好继续办别的事。
“那都察院由谁来监督?”
公孙弘但问。
刘徽理所当然道:“御史监察百官,都察院的人也属于百官之列。”
行,换而言之,都察院是不属三公管辖不假,并非不受约束的人。
“臣无异议。”
公孙弘未必乐意设立都察院,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彻乐意设立都察院的事,否则不会提出来让一众人一起议。
所谓的议,更多是走个形式。
刘徽啊,一个公主,之前把盐利握在手里也就罢了,眼下连朝堂上的事都掺和,不算一个好信号,不少人都不由暗暗生出一些别的想法。
如此,都察院设立,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都察院最高的长官竟然是主父偃。
再想反对,不好意思,刘彻打定了主意,其他人,且由主父偃挑着用。
因着此事,登闻鼓也设好了,刘彻下令,封刘徽为长公主,食邑加三千户。
当年刘徽被封为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