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二,双方打得如火如荼。
一方是一心要和大汉战斗到底的,一方是有意和大汉交好的。
双方的人都不服,好些年前开始已经内乱不休,也正因如此才有大汉近些年的太平。
而此时有意和大汉求和的一方派了使节进京,他们的大单于有意派使节前往长安拜见大汉皇帝,以求能够和大汉永世交好,战事得休。
这可是喜事,谁能不乐意?
好的,礼部和鸿胪寺都忙起来了。
刘徽偶然听人提起,与大汉交好的那一位大单于啊,希望能够和大汉再结姻亲。
当然,这样的和亲同以前当然不一样了。
提起和亲,刘徽一向不同意的,以前不同意,眼下同样也不同意。
远嫁他国,风俗地域皆不同,入乡还得随俗,女子的喜怒对太多的人而言是不值一提,压根不让他们放在心上的。
和亲,刘徽不乐意。
也正因如此,朝堂上无人提起。
他们记得刘徽曾提起过,谁要是敢提和亲,那就让他们九族同去,一个都别落了。
再不把和亲的人当回事,他们也得想想自己要是去和亲能不能活着回来。
刘徽没有当回事,匈奴有意求娶是真,大汉同不同意是另一回事。
赶在入冬前,匈奴使臣一行抵达长安。
值得一提的是,听闻匈奴使臣前往长安,西域各国那些闻大汉之名久矣,心之向往者也有意来大汉见识大汉的繁华。
各国都纷纷送来书信,希望能够前来长安。
刘彻一个喜欢热闹的人,那么多年了,他最想看到的正是万邦来朝,当年西域各国来到大汉,彼时的西域尚未在大汉控制之下。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域牢牢掌控在大汉手中。
大汉那么多年以来得开疆辟土,刘彻有意窥世间之大,各国臣服皆往长安,刘彻能够一见,焉能不同意。
当然,刘彻想起张骞。
可惜张骞早年已然去世,否则见此万邦来朝之象,定也万分高兴。
既是忆起张骞,刘彻便让人往张家送了一些赏赐,出使西域各国,张骞厥功至伟。
张家自是感激涕零的。
随各国使臣抵达长安,长安的热闹不同于往日。
之前长安也有来自各国的人们,他们都有不同的肤色,也说着不同的语言。
而如今是以各国为代表,浩浩荡荡,阵势更大。
大汉相较于多年前也是全然不同的。
其中的繁华比之多年前更甚!
刘彻的心情最近可见好,匈奴前来寻求交好,只为了对付那一方好战的。
早年的时候匈奴败在大汉的手里,安静了好些年,但大汉对匈奴从未松懈过。
前些年匈奴和西域各国联手一道对付大汉,幸亏刘徽早有防备,加之霍去病当时前往河西,敏锐的当机立断,重击匈奴。
那一战打得西域从此安生了,匈奴也因此而四分五裂,到如今才算是稍稍太平。
这些年刘徽在其中没少动作,匈奴自己内斗,不得安宁,难道不比让他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大汉动手要好?
大汉上下随匈奴的动乱,不少人提议何不顺势灭匈奴。
刘徽不是不想灭,只问他们把匈奴灭了,那一片宽广的土地,草原,沙漠,他们如何守。
谁能不想开疆辟土?打下一片土地得保证那一片土地能够让大汉得利吧。
大汉的人很多吗?多得没有地方住?
不曾的。
况且,匈奴之中虽然有要和大汉开战的存在,也有喜好和平的人。
大汉要怎么斩草除根,赶尽杀绝?
有些事不能急,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他们不能把后世的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要做的事都做完,给人留点余地。
老祖宗选择要一块地或者放弃一块地,都有理由。
对匈奴,刘徽没有想过灭之。
想想后世,匈奴之后是什么?突厥。
各少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