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关灯
护眼
第307章 优秀的向上管理能力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bsp;所以苏泽才准备开设国子监预科,专门培养新学人才。

    等回到报社的公房,苏泽拿出空白奏疏,开始起草奏疏。

    《奏请开设国子监预科疏》

    奏疏开头自然是强调文教的重要性:

    “伏惟国朝以文教兴邦,然今之育才体系尚存局限。”

    “官学蒙课多专攻举业,寒门子弟皓首穷经,难得鱼跃龙门之机,空耗时月。”

    “凡此大争之世,寒士之愤不得彰,朝廷缺才却无以用。”

    苏泽说明如今人才缺口和培养人才系统的矛盾。

    紧接着苏泽提出自己的方案:

    “参照臣《武监教育论奏议》之预科制,国子监预科当以德育智育并举,培育德智共同发展之才。”

    “国子监预科招十四岁以下蒙童,承传统蒙课之基,习经史、声韵、书法;增列算学、地理、农工常识。”

    “年满十八岁后,有志于科举的可升入国子监,专习科举课业。”

    “亦可参加吏科试,习案牍、度支、勘察之技,开科举外之新途。”

    “也可考入营造学社、武监、水师学堂(原海务教习所),另谋他路。”

    “如此,可广纳寒门俊秀,破门第之限;储实务干吏之苗,解地方有司缺员之困。”

    苏泽设想的国子监预科,不仅仅是升入国子监的学堂,而是可以按照学员的个人发展,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实学不是科举的内容,如果没有这些“退路”,很多人未必会选择国子监预科。

    苏泽写完放下奏疏,大概知道这份奏疏的阻力来自哪里。

    首先就是礼部了,如今礼部尚书殷士儋,虽然和苏泽在一些问题上合作,但是殷士儋是心学大儒,自然不可能同意苏泽在国子监兴办实学。

    此外内阁四辅赵贞吉也和殷士儋一样,虽然赵贞吉是自己的姻亲,但是关系到学术这类的基本立场,赵贞吉也绝对不会顾惜这点情面的。

    此外户部怕是也不会愿意。

    国子监增设预科,虽然学社可以用国子监的旧学社,但是总要花费一笔银元的。

    这些开支都还好说,日后这些国子监预科生是什么待遇?

    如果和国子监生一样,朝廷也要发放廪禄的话,这就是多了一笔固定预算。

    如果朝廷不发银钱,那苏泽想要通过国子监预科来选拔寒门人才的计划就失败了。

    兵部和工部大概也会反对。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