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相让朝廷上下闭了嘴,但是人才紧缺的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
不仅仅是官府,民间对于这类人才也很缺乏。
大同范氏开出一个月十银元的价格,招聘会用龙门账法记账的账房,但是依然每个月都在招人。
官办工厂需要提高匠人的待遇,才能留住他们不跳槽民间的工厂。
而自从苏泽陆续创办了碱厂和染坊后,京师之中,也出现研究“变化之学”的人。
这些人研究各种材料的变化,有些人甚至就是炼丹方士,试图找到下一个染料配方,然后一夜暴富。
这些人的研究,在苏泽看来都是有些神秘学的味道,甚至还有拿着古代丹方去找的。
但是最早期的化学本身也和炼金术差不多,他们这番折腾下来,还真搞出了一点成果。
这个成果是太子麾下的一座酱油工坊发现的。
盐酸酱油制备盐酸,需要先矾油和盐混合。
矾油就是硫酸,但是在制造火药的时候也需要用到矾油,酱油工坊经常因为矾油供应短缺和减产乃至于停产。
这家酱油工坊的主管大概是为了进步,于是向民间悬赏,稳定获得矾油的方法。
一个名叫陶观的方士接了榜,给出了制造矾油的办法。
这个陶观给出的方法,就是古代丹方中有关制造矾油的方法。
其实古代方士早就知道如何制造矾油(硫酸),将硫磺和硝石混合燃烧,用水过滤就能得到矾油。
其实就是在硫磺燃烧的时候加入氧化剂,生成更多的三氧化硫,水结合三氧化硫就变成了硫酸。
苏泽早就知道这个办法,但是太子并没有说过矾油短缺的问题,所以苏泽也一直没有筹办硫酸工厂。
陶观这个方士倒也不全照着丹方来制造硫酸。
他先是发现,使用金属炼丹炉会被硫酸腐蚀,他换成石制的炼丹炉来煅烧。
但是很快他又发现,这样收集不方便,炼丹炉并不是好的反应容器。
于是陶观又改进了方法,在瓷瓶中点燃硝石和硫磺,再加水获得硫酸,这样要比炼丹炉更方便。
接着陶观又发现,使用玻璃容器更方便,因为玻璃容器可以在制作的时候吹成需要的形状,这样水溶出来的硫酸更多。
这个办法解决了矾油短缺的问题,陶观得到了东宫的奖励。
而这个陶观拿着奖励,竟然在京师郊外的一座废弃道观住下,招收徒弟研究更多的丹方。
民间这种培养方法,培养效率低不说,还特别偏科。
&n